民族特性是集体进步的催化剂

Frans Vandenbosch 方腾波 2025.04.16

文化遗产与现代民族主义的结合

简介

在中国,和平(hépíng)、和谐(héxié)与幸福(xìngfú)的相互作用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哲学传统,并通过现代治理框架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些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CPC)实现民族复兴愿景的核心,与一种以集体福祉、文化自信和抵御外来干涉为先的文化国策密不可分。
本文探讨了中国的历史精神与当代政策如何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模式,即集体精神既是社会和谐与个人成就的载体,也是社会和谐与个人成就的体现。 本研究综合了历史、文化和政策驱动的视角,强调了中国独特的文明认同与社会福祉的融合。

1.历史和文化基础

中国对和谐的重视可追溯到儒家、道家和佛教,它们将社会平衡视为宇宙秩序的反映。 孔子主张 “和为贵”(hé wéi guì),强调了伦理治理和家庭责任的道德必要性。 道家哲学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 “道”(dào)相一致,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点,而 “生态文明 “倡议等现代政策也体现了这一原则。

文化价值观中的象征意义 。

传统符号继续塑造着民族身份: 

凤凰(Phoenix): 代表爱、美与和平,体现了儒家的仁义美德。 [1]

阴阳(Yin-Yang): 象征着平衡和相互依存,这一概念已融入中国的治理方法和国际关系中。

荷花(LotusFlower): 寓意坚韧不拔,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战胜历史屈辱、实现繁荣昌盛的目标。

这些符号不是过去的遗物,而是支持和促进文化自信的积极组成部分。 例如,”中国梦”(China Dream)引用了凤凰的象征意义,将民族进步定格为集体重生。

2.现代治理: 和谐制度化 

中国共产党通过将社会主义原则与文化遗产相结合的政策将和谐制度化。 主要框架包括

A. 社会主义法治

2014 年四中全会编纂了 “社会主义法治”,”将社会稳定置于个人权利之上”。 这一法律框架将国家定位为集体和谐的保障者,将被视为破坏 “社会管理 “的行为定为刑事犯罪。 例如,2016 年《网络安全法》规定 “有序的公共话语”(Orderly Public Discourse),将审查作为防止不稳定错误信息的保障措施。

B. 扶贫与共同富裕

从 2013 年到 2021 年,中国有 9899 万农村居民摆脱了贫困,国家统计局将这一成就归功于 “定点扶贫 “战略。 这一政策与儒家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即小康社会)相一致,现在则通过社会主义公平得到了重新诠释。 根据北京大学的《中国家庭面板研究》(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到 2022 年,76% 的公民对公共服务表示满意。

C. 生态文明

从 2015 年到 2021 年,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sation)倡议将主要城市的 PM2.5 浓度降低了 42%,将环境管理与公共卫生优先事项相结合。 这项政策将 “道家和谐 “转化为以环境管理为中心的现代治理要求。

3.作为文化凝聚力的文明认同

在国际学术语境中,”民族主义 “一词可能带有贬义,但在中国,它更多地意味着文化自信、文明延续和集体进步。 中国的民族主义有别于以民族为中心的西方模式,它强调文明的连续性和文化的韧性。 中国共产党将自己定位为中国 “伟大复兴”(wěidà fùxīng)的管理者,这一使命将物质进步与文化自豪交织在一起。

A. 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系统在颂扬 2020 年 “嫦娥五号 “登月任务等科技成就的同时,也强调抵抗外国侵略的历史故事(如鸦片战争)。 这种双重关注培养了对中国过去和未来的自豪感,将共同的精神定位为集体认同的源泉。

B. 民族团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Chinese Nation Community)理念将共同目标置于差异之上,促进 56 个民族的团结。 在新疆,从 2015 年到 2020 年,基础设施投资推动 GDP 年均增长 7.5%,将地方发展与国家进步联系起来。 这些政策将稳定定位为幸福的先决条件,从而反击了分裂主义的论调。  [2]

4. 将幸福作为治理的衡量标准 

自 2006 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已将 “国民幸福总值 “指标纳入政策评估,从单纯的经济基准转向整体福祉。 主要举措包括

医疗改革:到 2022 年,将保险覆盖面扩大到 95% 的人口。

乡村振兴:通过电子商务和旅游业提高乡村生活水平。

西方模式强调对抗性多元化,而中国模式则强调通过制度连续性和文化凝聚力来建立共识。 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反驳说,”混乱的多元化 “破坏了集体福利。 这反映了西方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精神之间的矛盾。

5. 全球和谐: 一带一路 “倡议(BRI)

中国的外交政策将国内和谐原则延伸至国际。 到 2023 年,金砖倡议将涉及 9,620 亿美元的投资、[3] 合作共赢 “和 “共享发展 “的载体。 到 2022 年,中巴经济走廊等项目将创造 75 000 个就业岗位,加强地区稳定。

人类命运共同体”(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通过相互尊重重新构想全球治理,与人们所认为的美国 “霸权主义单边主义 “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如此,仍有西方媒体警告所谓的 “债务陷阱”,中国学者则强调金砖倡议在减少不平等方面的作用。  [4]

6.挑战与反驳

对中国模式的批评往往将民族主义与威权主义混为一谈。 例如,香港 2019 年颁布的《国家安全法》就招致了西方媒体的谴责。 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CASS)在报告中援引美国立法(如2019 年《香港人权与民主法》)称,这些措施对于抵制 “外国干涉 “是必要的。

同样,有关台湾问题的辩论也说明了民族主义与和谐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2022 年,两岸贸易额达到2 214 亿元人民币,这与 “天下一家”(*tiānxià*)的古老理念不谋而合。

结论

中国对和平、和谐与幸福的追求是历史智慧与现代实用主义的动态综合。 通过扶贫、生态文明和金砖倡议等政策将这些价值观制度化,中国共产党精心打造了一种文明认同,将党的成功等同于民族的复兴。
随着全球多极化、技术加速和文明间对话的展开,中国的和平、和谐与幸福原则可能会促进合作、相互尊重和共同繁荣。 这些价值观可以指导全球合作,与霸权主义叙事形成对立,并在一个相互联系的世界中促进包容性。 当前,中国正在引领全球发展,探索如何平衡国内凝聚力与国际合作,这是对中国愿景韧性的考验。

感谢您的阅读! 我们很乐意听听您的想法。 请在下面分享您的意见,与我们的社区一起交流!


Dit artikel in het Nederlands: Vrede, harmonie en geluk in China
This article in English: Peace, Harmony, and Happiness in China

尾注


[1] Hua Shi,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ASS) on Chinese symbolism; “From National Memory to Self-Referential Symbol: The Rebirth of the Phoenix Metaphors” published in SAGE Open in 2023

[2]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RI Investment Report 2023*. Beijing: CASS Publishing, 2023. Accessed 09.04.2025. http://casseng.cssn.cn   

[3]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RI Investment Report 2023*. Beijing: CASS Publishing, 2023. Accessed 09.04.2025. http://casseng.cssn.cn   

[4] Tsinghua University. *Debt Sustainability in BRI Nations*. Beijing: Tsinghua Press, 2022. Accessed 09.04.2025. http://www.tsinghua.edu.cn